黎氏族譜世系表?
2017-10-22 08:57:22 來源:黎安新 審核: 打印 轉發 字號:T
黎氏族譜世系表
據記載,黎姓起源大至有以下幾種說法:
1蚩chi尤: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中國神話中的武戰神。原為炎帝臣屬,炎帝被黃帝擊敗后,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天,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為什么提蚩尤?因為《楚語》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這段記載的注解上并且說明所謂“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也就是說蚩尤部下,也是黃帝同輩,黎氏就有了,這就是關于黎氏最早記載。九黎:即黎貪(蚩尤)、黎巨、黎祿、黎文、黎廣、黎武、黎破、黎輔、黎弼。關于黎氏發展,在黃帝以前,現已無從查證。續黃帝之后,黎氏起源有四種說法:.涿鹿之戰失敗以后,有一部分九黎氏歸屬于黃帝部下,有一部分南遷。歸屬黃帝的九黎氏后人,為最早的九黎氏,黃帝把這部分九黎氏族人分配給東夷少昊,這部分人當中,有史可查,有姓黎氏。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其侄子為顓zhuan頊xu)金天氏之時的諸侯,北正黎侯是黃帝第五代嫡孫掌管民事因國號曰黎。故子孫引以為姓史稱北正黎, 黎族有氏概自此始。
2.出自黎國后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隨著黎氏后裔的發展,在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后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堯的后裔。后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后裔,賜爵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于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后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后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湯后裔于黎國,后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后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亂華時期,黎氏除了帝堯和九黎的兩支血緣之外,又有了第三支“人馬”的加入,少數民族改姓為黎。南北朝時后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改素黎氏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5.是因功賜姓。在清朝初期,臺灣曾數次發生叛亂, 新竹北新社的土著, 屢次協助官兵平亂,因此清政府于公元1758年賜予助戰有功的土著七姓,以示表彰,其中第七為黎姓,此最新加入的黎姓稱之為 [新社黎]
一、(黎姓起源)考我黎氏族譜,本系出自于帝堯的后裔。據《中華姓氏淵源通譜》所記載,黃帝第二十九代黎文魁:霜字輩。黃帝賜姓以來,北正黎之后, 殷商(故列在黃帝第二十八代與周武王同代。)時封以黎陽,國號曰黎,子孫因以此為姓廷傳至文魁。黎文魁,黎姓族譜列為黎姓第一代始祖。從北正黎建立黎國后出自帝裔最早以"黎"為姓的侯爵(黎侯)就是黎陽(黎陽是人名?官名?還是地名?待考), 因最早以黎為姓,故尊稱姓黎始祖, 而非黎姓始祖,從概念上來講,北正黎是建立黎國,從此就有黎姓人的發源地,而北正黎之后輩黎候黎陽,便是第一個以國為姓,以黎為姓的人,從此便有了黎氏繁榮的一脈。。。。。。。
二、(遷移過程)翻開江西黎氏族譜,黎氏從一個長達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的古黎國至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遷移過程,有的祖輩,是從隨官而遷,隨商而遷,而有的祖輩,卻是因為當官因朝代的更換殊九族而逃難,遷移到的中國各地。大概的一個遷移方向是由古黎國(今天的黎城、長冶一帶)隨官到河南鄭州、再到云南,然后往四川,再回山西,過山東,遷浙江,再遷福建長汀、寧化等地,再遷江西。廣東和海外一帶的黎氏宗親,大都再由江西分散而去。
三、(譜源詳細)從族譜上記,雖然從黃帝(約在公元年2750年左右)到一世文魁公(約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有將近1400年左右的時間,因文字不發達,譜上記錄不全,但還從江西南安譜還記有黃帝----昌意----顓zhuan頊xu---卷章---黎(北正黎)--- 黎侯(黎陽)(最早以黎為姓之侯, 統稱姓黎始祖,其前后約有幾十代失考) --- 永興-和?。湃饰模筛唬s-仲伯-文魁。從文魁公以后,各地的族譜都均有詳細記載。 如下:1文魁--2信高─3永柯─4詩求---5萬亭--6受生--7其祥--8興與---9茂貴--10相其--11必江--12思忠--13光濱--14宏清--15廷萬—16日連—17金發---18寧---19 甫---20賢綸---21言芬--22隆亭─23蕓芹--24啟文--25伯—26念六---27元江--28子高─29南佩--30周仁─31英文---32時浩─33仕良─34和標---35可善─36科華---37武春─38方千---39 開---40萬九─41華成—42祿彬--43柏生--44登秀--45孔章—46仲六─47列位─48炳光---49添科─50必堂---51其連--52季─53富云─54武桃─55俊文--56杰清---57年春─58玉成─59尚干─60禮禎--61萬五--62金伸─63沐恩---64林宦─65邦榮--66材棟---67均保--68利器─69汝還--70 僑─ 71 獻---72 達--73龐--- 74扈─ 75 華—76元偉---77琛----78 靖--79朝─ 80干(唐會昌甲子舉孝廉釋奠國子監祭酒授京兆府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81炬、 度(江西虔州虔化縣令)、慶。從80世黎干公之后的子孫,都稱為“京兆堂”,黎氏就算是進入贛南最輝煌的時期。
一、干公之子(前王氏妻所生)81炬公—82植—83仁—84組—85卿正—86晉—87吾—88韜---89云---90典—91蔚—92錞(字希聲,宋慶歷中進士嘗為直講英宗以蜀士問歐陽修對曰文學有蘇詢經術有黎錞著遠景樓賦詞藻奇鹿老蘇深服嘆賞不已)—93觀—94廿七郞(由白鹿洞從泰和鋼莊越三世公之玄孫大一郞復從贛邑爰敬鄉上連塘大坪則公雖未遷贛而遷之由實自公來故后,世西溪泮塘以及由贛遷興邑等后裔皆尊為始祖)。(此黎錞 和四川黎錞 同為一人,來源于信豐古陂譜,但譜系誤差大,待考)
二、1.干公之小子(四妻蓮氏妻所生)81世慶公--82世紅溪--83黎覓,隱居廣西陽朔。五代十國時因謀反事敗,攜子84黎桓入安南愛州(今越南清化)。黎桓即越南“前黎朝”開國皇帝(980至1005在位)。北宋封為“上柱國京兆郡開國侯”。其子85黎龍廷繼位,北宋賜名:黎至忠(1005至1010年在位)。死后被大將李公蘊篡權。1400年后黎恒后代黎季犛建立“大虞朝”,存活七年。黎季犛篡奪大越國陳朝政權,改名胡季犛,建立胡朝,將大越國改名大虞國,讓位給兒子胡漢蒼。黎恒另一支后代黎利建立“后黎朝”。直至1789年。另據陳氏譜記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2.干公小子81慶公---82紅溪---83?代----84?代----85代----86代-----87發祥(字承運號樹績,原籍福建福州府蒲田縣珠璣巷,生于988年戊子二月十四日,1040年庚辰科進士,任廣西玉林州知州,終于官署)----88用中------89智行(遷居廣東化州王嶺黎村)----90黎源----91文宗-----92邦楨----93獻輝----94德翰-----95黎綱-----96惟岳(生于1311年辛亥正月初十日,遷居化州黃竹村)----97黎阜----98觀保----99翊慎----100本立-----101黎序-----102世豪-----103君存(裔居合江共話嶺下發兒郎車頭大田巖三角龍何士平博白甲隆高美塘岸塘良北流六靖)----104應星----105同升----106心斗-----107縉紳----108萬杰-----109卓天-----110恒和----111文昭-----112晉昌----113壽椿----114念祖----115代允武(生于1925年乙丑,曾任廣西玉林地區行署專員)、濟武(生于1931年辛未,曾任廣西第七屆人代副主任)、緯武、文武、凱武、鍔武、乃武
三、干公長子(四妻蓮氏妻所生)81度公—82堯—83祚---84清泰---85裳---86襯(又稱為干公、繁體幹公、襯公)---87球公(宋大傅虔州刺史百滕軍節度觀察使加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開國公 封武公郡侯)、琳公(宋江西廬陵令兼屯兵馬使司有功國公)、瑯公(宋虔化令兼屯兵馬使司)、玕公(宋雩都令)、王解公
一、87球公--88延慶---89九郎---90明德---91思柔---92六郎---93黎夏---94黎亮---95淑宇(東韶西義房始祖)---96顏高---97宗尹---98昭甫---99定郎---100復興---101貴俊---102漢廣---103孟常---104萬義---105思聰---106振溫---107景烈---108興林---109文贈---110大壽---111士亨---112子賢----113登仁----114鳳球---115相彩---116元壽----117逢發----118和桂----119泰*----120運*---121江*(度公寢地寧都東韶西義房)
二、87琳公—88龍生—89敬綸---90一郎---91千十郎---92伯一郎-(遷贛州梅林,定南龍塘,龍南紋龍,會昌,于都)(此處91千十郎、字義精、諱廷極,生字二,伯一郎,字達夫,伯二郎,字直夫。與崇義始祖延極,生子四,千一郎,伯二郎(字子恒,別直夫),萬三朗,念四郎,是否同為一人,待考)
三、87瑯公(后裔遷寧都河池,南海西樵高明梅州,海南島,港澳臺越南)
四、87玕公---88延升(宋黑云指揮使居江西寧都州東韶至清老祠就存都寧都州尾吊馬坑)、延學、延昌(宋黑云指揮使)、延極、延楷
〈一〉、88延昌---89孟威(宋雁門太守).孟攜.孟堅(宋進士).孟泰.孟欽
1、89孟攜---90揮----91玉度----92在仁---93樹----94往----95應玉---96萬鎰---97福興、福山、天麟(廣東梅縣黎氏始祖)、天福、天富(遷潮州)
A.97福興---98黎細---99黎通---100繼深----101友亮----102廣渲----103景祿----104溥政----105博富----106碧通----107坤錫----108廣槐----109連貴----110綿盛----111江榮----112海朝-----113洪青----114接宗------115敬芳-----116占梅-----117東*----118敏*(福建上杭縣南溪南湖崗下)
B.97天麟---98文舉---99興滿----100德賦----101奕善----102世球----103紹基----104仲貴----105發貴----106穆和----107清源----108德銓---109尚仁-----110福廣----111可榮----112維振(江西修水縣黎氏始祖)---113日顯-----114文才----115興學----116勝寧----117廷武-----118恒發---119一成----120本萬-----121發先----122上福(江西修水縣)
C.97天麟—98文舉—99逸士---100樂信---101大勲101---102必化102---103斌---104德義----105占寶----106春----107馥---108基---109善吾---110延芝---111宗本---112修武---113應昌---114元禮---115起創--116延華---117南秀---118聯科-----119阿木----120傅宗---121廣*---122世*(臺灣省苗栗縣、花蓮縣)
D.97天麟—98文學—99元喜、元吉(南康龍回等地)
2.89孟堅--90戩---91源 ----92萬八郎---93七郎---94念一郎---95先期----96淑公----97均發公、行泰公
A.97均發—98朝正---99可---100汝---101仲---102思---103福---104國----105守---106庶---107獻---108世---109茂---110隆---111昌---112士----113大---114志---115宏---116詠---117佐---118明---119傳---120盛----121業(南康黎邊)
B.97行泰-----98自德、自行、自往(分布南康南水、橫寨、龍華等地)
3.89孟欽--90伯雋 ---91新秀---92誠----93暄----94有德----95應奎----96至張----97 二十----98六----99五四----100少三(少三為江西黎加科始祖)
89孟欽--90伯雋 ---91慶秀---92沾秀---93志南---94翰----95寅壽----96祿秀---97良兆----98慕德----99德新----100景成---101京相----102啟禎---103宗遠(廣東南雄始祖)、宗明(遷文東新會、順德)
89孟欽--90伯雋 ---91可秀(遷宜黃)
〈二〉、88延極---89伯二郎----90龍鏜(由吉安遷樂洞橫坑)----91大十郎---92伍一 ----93少一---94善二---95受一----96端一 ----97旺一--98秀一---99大一郎(聶都,文英、樂洞始祖)、大二郎、大三郎、大四郎、大烈、太艷(文東聞韶始祖)
A.99太艷--100仲 鏛 ---101和六郎---102賢九----103順---104崇---105本---106公---107廣---108元---109世---110文---111士---112高---113正--114興---115誠---116明---117祖---118宗---119日---120純---121良---122道(廣東聞韶)
B.99太一郎-----100仲珍---101和一----102賢一(居樂洞、文英、湖南)
C.99太一郎---100仲瑤---101和28郎--102钅監昌--103順源--104崇農---105本慶--106暉公--107 廣衍--108元懋-109世榮-110文獻-111士?。ㄉ徧?、山岡井)
D.99太一郎-----100仲珍---101和一----102賢二----103順興---104崇運---105本容---106寵公---107廣儉--108元魁--109世萬----110文寶----111士道----112高寧------113正輪----114興朋----115誠敏---116 明耀--117祖譽--118宗濤--119日*---120純*---121良*(聶都朱嶺石、新屋里)
E.99太一郎-----100仲珍---101和一----102賢二----103順林---104崇輝---105本峰---106福公(后代居聶都)、祿公(后代居小陳洞,白溪,小石下)、便公(后代居小陳洞,白溪)
F.106便公---107廣器---108遠暹---109世薦---110文鏡----111-士慰------112高碗---113正---114興----115誠---116明---117祖----118宗---119日----120純----121良(白溪背嶺)
廣東海豐玉甫公版的入粵始祖“待舉公”竟然也能和我們一系連接而上。但依記錄鵬公於宋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甲申舉賢良,就以公元1130年上下出生計, 玉甫公依譜序記錄公元1278年赴居海豐臺清,其出生就以公元1250年上下出生計。與祖父鵬公相差120年似乎勉強。 依畛公的豐功偉業在待舉公派族譜上并無堯公事跡記錄,這事感覺有點異常,畢竟失傳過久而證據又不足,再繼問題多,建議先確認畛公與堯公身份以出生年代來推算較具羅輯和權威性。信豐古陂的譜記載:始祖春發公。生于元成宗二年(公元1295年),很有可能就是天麟公(公元1285年)之子逸才公之后的民龍。 如果民龍是春發公,那么他和天麟公才相隔十年,明顯不對。前面所說的據《中華姓氏淵源通譜》所記載,黃帝第二十九代黎文魁。黎文魁具體生于哪年未知。但考我第51世其連公,生于公元26年,而黃帝元年是公元前2697年,假如黃帝是40歲登基的話,2697+40再加上其連公出生在公元26年=2763年。也就是從黃帝到文魁是29代,加上文魁到其連51代=黃帝到其連公是80代。2763除于80代=34.5歲每代。似乎也有這種可能。就此留上一筆,以供參考。
摘自:網絡,原創作者:黎瑞君,編輯:黎安新,核稿:黎恒曦,勘誤:黎國強(聯系電話13728886039)
投稿熱線:黎國強13728886039,黎慧仙15999626778,郵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
投稿熱線:黎國強13728886039,黎士賢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郵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誤:黎國強13728886039
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黎氏網” 的所有稿件,版權均屬于世界黎氏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稿件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世界黎氏網)” 的稿件,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來自企業或個人,發布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遇投資類文章,請網友謹慎甄別真偽,以免造成損失。
4、如因供稿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